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
导读:为帮助您更深入了解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小编撰写了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爱尔兰踢踏舞介绍,踢踏舞的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西藏踢踏舞介绍等6个相关主题的内容,以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深入阐释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
hello大家好,今天来给您讲解有关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踢踏舞,是一种富有个性和力量的舞蹈形式,它源于西方文化,但在中国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藏族踢踏舞就是其中之一。藏族踢踏舞独特的舞步和舞姿,使其成为了藏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藏族踢踏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过去的藏族农耕社会中,人们常常利用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踢踏舞通过踢踏、跳跃和旋转等动作,展现了人体的力量和灵性。在藏族踢踏舞中,舞者们用手掌、脚掌和鞋跟等不同部位的动作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节奏和音效,使舞蹈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藏族踢踏舞的学习并不容易,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体能和灵活性。在学习踢踏舞的过程中,舞者需要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如柔韧性、力量和平衡性等。他们还需要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以便更好地与音乐的旋律相配合。踢踏舞培训不仅注重舞蹈动作的技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艺术修养。
踢踏舞培训的过程中,舞蹈老师在传授舞蹈技巧的也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舞蹈风格和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个体的深入了解和指导,舞蹈老师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蹈风格,并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踢踏舞培训通常以集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体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而个别辅导则能够更加精细地指导学生的舞蹈技巧,帮助他们克服个人困难和问题。
踢踏舞培训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之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自信心。通过学习踢踏舞,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他们还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藏族踢踏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踢踏舞培训,学生们能够学习和体验到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自信心,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的考核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节奏感和表演技巧等方面。具体来说,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组合:
1. 基本功组合:包括站姿、步法、转体、跳跃和手臂动作等。
2. 基本动作组合:包括摆臂、抖肩、扭腰、提胯、旋身、弓步和蹲步等。
3. 节奏感组合:根据节奏快慢不同,考生要能够展示出不同的舞步和动作。
4. 表演技巧组合:包括情感表达、视线、手势、形体和气质等。
以上四个组合是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在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掌握和表现,才能够通过考试。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主要考察以下组合:手舞、脚舞、器械舞、集体舞、自编舞。
手舞、脚舞和器械舞是必考项目,集体舞和自编舞则是选考项目。
手舞主要考察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脚舞则是考察脚部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器械舞则是考察使用器械的技巧和表现力。
集体舞和自编舞则是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要求学生在技巧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的具体组合可能会因地区、机构或考级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组合,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具体的考试内容应以相关考级机构或舞蹈学院的要求为准。1. 基本功技巧:包括舞蹈姿势、平衡感、舞蹈步法、转体、跳跃等基本动作技巧的展示。2. 舞蹈编排:学生需要展示一段具有一定长度的舞蹈编排,可以是某个具体民族的舞蹈,或者是多个民族舞蹈的组合。舞蹈编排应包括各种舞蹈动作、步伐、转身、手势等,以展示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3. 舞蹈表演:学生需要在现场表演一个特定的舞蹈,可能是老师指定的某个民族舞蹈,或者是自选的舞蹈。表演时需要准确地演绎舞蹈动作、形象和情感表达。4. 舞蹈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回答一些与民族舞蹈相关的理论问题,例如民族舞蹈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考察学生对舞蹈文化的了解和舞蹈知识的掌握。请注意,具体的考级要求可能会因不同的舞蹈学院、考级机构或地区而有所不同。建议您向相关的舞蹈学院、舞蹈培训机构或考级机构咨询,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第三级 舞蹈知识年龄7-8岁1、中国古典舞手形:兰花指(女)、掌(男)。2、藏族舞:藏族是我国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舞蹈的运动形式以上下动律为主。由于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舞蹈个性。藏族主要分两大类:踢踏(堆谐)---舞蹈膝部松弛,脚下灵活。弦子(谐)---舞蹈动律松弛柔韵,音乐优美。基本功训练地面:1、勾绷脚2、抬腿(前、侧身旁抬腿45度)3压腿(前、旁、后单腿压腿)4、大踢腿(前、旁)5、背肌6、掰膀子7、腰(躺地顶腰)把杆(双把)1、正步蹲 2、正步绷脚 3,半脚尖(正步位) 4、正步吸腿90度中间1、手位:单按掌、单拖掌、单山膀2、脚位:丁字步3、正步小跳4、吸跳步(2拍舞步)5、横追步6、跳踢步(后)组合、剧目表演范例:1、健康歌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3、猜猜我是谁以上是规定组合任选一二个4、可爱的小鸡(后跳踢步为主要动作)5、吸跳步组合(喂鸡曲)6、小板凳(节奏训练)7、藏族舞退踏步组合8、古典舞手位组合(小和尚曲)9、横追步组合10、跑跳步组合(藏族第一基本步)
爱尔兰踢踏舞介绍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踢踏舞根据不同舞曲的节奏来跳快慢的程度,主要靠踢踏鞋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 踢踏舞表演中,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踢踏舞的介绍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18世纪20年代的北美殖民地。当时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北美殖民地,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踢踏舞根据不同舞曲的节奏来跳快慢的程度,主要靠踢踏鞋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影视剧《爱在春天》部分集数也略有介绍。
踢踏舞表演中,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经多年发展,踢踏舞吸收了爵士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运动,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
踢踏舞来源自美国百老汇,一种民间风俗的舞蹈。踢踏舞的英文名称是“TAP DANCE”,TAP是拍打扣击的意思,它的正式形成是在2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了这块移民大陆上,这些民间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
藏族踢踏舞介绍
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如下:
藏族踢踏舞特征有鲜明的节奏,整齐的动作,热情奔放的舞姿,跟其他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一样,藏族踢踏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鲜明的节奏感。藏族踢踏舞十分注重舞者的脚上动作,踢、跳、跃和跺等,整齐统一。所有舞蹈动作都要与复杂的节奏严密配合,舞蹈者必须准确踏点,既不能拖,又不要前赶,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藏族踢踏舞是一种融合歌舞、说唱、弹奏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注重脚步动作与其他动作的紧密结合,节奏鲜明,热情奔放。藏族踢踏舞,藏语叫“堆谐”,最早主要流行于雅鲁藏布流域上游的拉孜、定日、萨迦县、昂仁、日喀则及阿里一带,后来逐渐在拉萨盛行。
据记载,藏族踢踏舞作为古老的民间圆圈舞,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早在游牧和原始农耕时期,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的人们,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为了表达劳动的喜悦,常常聚在一起翩翩起舞,节奏一致,舞步统一,或将劳动过程中的动作用舞蹈跳出来,或将各地动物的动作带进舞蹈之中,这便是最早的藏族踢踏舞,也叫“堆谐”。由此可见,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到十七世纪中叶,藏族踢踏舞被藏剧团带到了拉萨雪顿节上表演,热情、活泼、洒脱的舞蹈风格得到了拉萨人民群众的喜欢,开始不断推广,并逐渐流行起来。
藏族踢踏舞鲜明的节奏,整齐的动作,热情奔放的舞姿,是对雪域高原的生活文化、民俗风情最真实的写照,表现了藏地儿女的热情洒脱、活泼开朗,并向全世界展现了西藏踢踏舞的独特魅力。
西藏踢踏舞介绍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藏族舞蹈历史介绍 1、“果谐”(圆圈歌舞)的舞蹈历史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 2、堆谐(城镇踢踏舞)的舞蹈历史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x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 3、“果桌”——锅庄舞的舞蹈历史 “果卓”——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历史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西藏得以兴起的经过。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西藏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西藏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深入人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西藏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西藏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种也同样流传在青海广大的藏区。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青海藏族舞蹈作为舞台表演的民间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广大藏区,人们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藏族民间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表演过程中那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那松胯、弓腰、曲背等常见的基本动作,以及在高潮时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骑令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它与高原生存环境中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颤、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它具有劳动生活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语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这些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二)藏族民舞的表演风格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此外,气息的运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呼吸方法协调一致,最终达到艺术之升华。藏族民间舞蹈表现感情之奔放、含蓄、热情、沉着,以及节奏之明快、缓慢,都是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藏传佛教在祭祀礼仪中,采用头戴各种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间舞蹈成份而编排的程式性舞段,成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的宗教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青海地区又称作“跳欠”。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青海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塔尔寺、隆务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 随着唢呐、法号、螺号、鼓钹等奏出的洪亮而庄严的乐曲。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紧接着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观众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藏族民间舞太守旧,没有突破人旧模式了,许多已经加以改进的具有所谓“现代意识”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我们的确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脱离了现代的审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强其时代感,保持其新鲜活力。那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过分强调“原生态”会不会太过于保守,反而阻碍了它的发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会说了:但你能说《酥油飘香》它不“原生态”吗?是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生态”并非将最原始的东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间的原生态舞蹈,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总之,藏族传统民舞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因而,藏族传统民舞犹如雪山深处一朵鲜为人知的圣洁高雅的雪莲花。民间舞蹈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刚健的性格特征,内容极其丰富。因此,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藏族传统民舞,使之发扬广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踢踏舞培训介绍(藏族踢踏舞介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