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

编辑:王优 浏览: 153

导读:为帮助您更深入了解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小编撰写了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藏族踢踏舞介绍,踢踏舞介绍词,爱尔兰踢踏舞介绍,西藏踢踏舞介绍等6个相关主题的内容,以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深入阐释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

感谢您在茫茫网海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今天有幸能与您分享关于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的有关知识,本文内容较多,还望您能耐心阅读,我们的知识点均来自于互联网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您谨慎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就开始介绍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的相关知识点。

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踢踏舞是一种源自美国的舞蹈风格,它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音乐感。在踢踏舞中,舞者可以用脚尖、脚跟等不同的部位来制造不同的声音,从而将舞蹈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踢踏舞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非洲裔美国人和爱尔兰移民把他们各自的舞蹈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踢踏舞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踢踏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并在20世纪初开始在百老汇和电影界流行起来。

踢踏舞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强烈的节奏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它不仅可以让舞者展现个人的魅力和才华,还可以让观众们感受到舞蹈的力量和美感。与其他舞蹈形式相比,踢踏舞更加注重节奏的掌控和音乐的表现力。舞者们通过不同部位的脚步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使舞蹈更具有层次感和趣味性。

对于想要学习踢踏舞的人来说,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专业的培训,学员可以系统地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了解踢踏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实践和表演来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在踢踏舞的培训中,学员们将接受严格的训练和指导,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砺,逐渐掌握踢踏舞的技巧和艺术。

除了培养学员的技巧,踢踏舞培训还重视培养学员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舞台表演是踢踏舞的重要一环,通过表演,舞者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与观众进行交流。在培训中,学员们将接受舞台表演的指导和训练,学习如何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以及如何与观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共鸣。

踢踏舞培训不仅适合那些有舞蹈基础的人,也适合任何对舞蹈感兴趣的人群。通过踢踏舞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舞蹈水平,还可以锻炼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学习踢踏舞也可以带来乐趣和快乐,并且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踢踏舞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舞蹈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力,吸引了众多的舞者和观众。通过踢踏舞的培训,学员们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同时也能享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和乐趣。无论你是已经有舞蹈基础的人,还是对舞蹈感兴趣的初学者,踢踏舞培训都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的节拍,用脚步声创造美妙的舞台!

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的考核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节奏感和表演技巧等方面。具体来说,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组合:

1. 基本功组合:包括站姿、步法、转体、跳跃和手臂动作等。

2. 基本动作组合:包括摆臂、抖肩、扭腰、提胯、旋身、弓步和蹲步等。

3. 节奏感组合:根据节奏快慢不同,考生要能够展示出不同的舞步和动作。

4. 表演技巧组合:包括情感表达、视线、手势、形体和气质等。

以上四个组合是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在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掌握和表现,才能够通过考试。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主要考察以下组合:手舞、脚舞、器械舞、集体舞、自编舞。

手舞、脚舞和器械舞是必考项目,集体舞和自编舞则是选考项目。

手舞主要考察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脚舞则是考察脚部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器械舞则是考察使用器械的技巧和表现力。

集体舞和自编舞则是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要求学生在技巧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民族舞三级考试的具体组合可能会因地区、机构或考级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组合,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具体的考试内容应以相关考级机构或舞蹈学院的要求为准。1. 基本功技巧:包括舞蹈姿势、平衡感、舞蹈步法、转体、跳跃等基本动作技巧的展示。2. 舞蹈编排:学生需要展示一段具有一定长度的舞蹈编排,可以是某个具体民族的舞蹈,或者是多个民族舞蹈的组合。舞蹈编排应包括各种舞蹈动作、步伐、转身、手势等,以展示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3. 舞蹈表演:学生需要在现场表演一个特定的舞蹈,可能是老师指定的某个民族舞蹈,或者是自选的舞蹈。表演时需要准确地演绎舞蹈动作、形象和情感表达。4. 舞蹈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回答一些与民族舞蹈相关的理论问题,例如民族舞蹈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考察学生对舞蹈文化的了解和舞蹈知识的掌握。请注意,具体的考级要求可能会因不同的舞蹈学院、考级机构或地区而有所不同。建议您向相关的舞蹈学院、舞蹈培训机构或考级机构咨询,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第三级 舞蹈知识年龄7-8岁1、中国古典舞手形:兰花指(女)、掌(男)。2、藏族舞:藏族是我国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舞蹈的运动形式以上下动律为主。由于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舞蹈个性。藏族主要分两大类:踢踏(堆谐)---舞蹈膝部松弛,脚下灵活。弦子(谐)---舞蹈动律松弛柔韵,音乐优美。基本功训练地面:1、勾绷脚2、抬腿(前、侧身旁抬腿45度)3压腿(前、旁、后单腿压腿)4、大踢腿(前、旁)5、背肌6、掰膀子7、腰(躺地顶腰)把杆(双把)1、正步蹲 2、正步绷脚 3,半脚尖(正步位) 4、正步吸腿90度中间1、手位:单按掌、单拖掌、单山膀2、脚位:丁字步3、正步小跳4、吸跳步(2拍舞步)5、横追步6、跳踢步(后)组合、剧目表演范例:1、健康歌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3、猜猜我是谁以上是规定组合任选一二个4、可爱的小鸡(后跳踢步为主要动作)5、吸跳步组合(喂鸡曲)6、小板凳(节奏训练)7、藏族舞退踏步组合8、古典舞手位组合(小和尚曲)9、横追步组合10、跑跳步组合(藏族第一基本步)

藏族踢踏舞介绍

应该是洗衣舞,温暖的太阳,翻过雪山,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万恶的农奴主被消灭翻身,农奴得解放,唉,是谁帮咱们翻了身,阿拉黑撒,是谁帮我们得解放?

阿拉黑撒,整个舞曲都是踢踏步的原型,舞蹈跳得非常好看,是一首军民一家亲的载歌载舞代表作

踢踏舞介绍词

踢踏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具体年份并不确定。因为在当时,欧洲社交舞和非洲印第安舞蹈相融合,最终演变成了现代踢踏舞。

而踢踏舞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在百老汇剧院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逐渐成为了受人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踢踏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具体年份并不确定,而它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发展。

爱尔兰踢踏舞介绍

爱尔兰踢踏舞发展史 踢踏舞是爱尔兰的特色,更是爱尔兰的国粹。它结合了艺术的表演、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全世界都吹起了爱尔兰舞蹈的风潮,就让我们带领您进入一个爱尔兰舞蹈的世界,让您清楚地了解这种风靡世界的舞蹈。 古老悠远的爱尔兰 历史应该从盖尔特人(Celtic),也就是苏格兰高地的盖尔人(Gaels)开始说起。这些散布在西欧,包括法国、西班牙北部、和英国小岛的民族们,在西元前三世纪时移入了爱尔兰。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盖尔语(Gaelic),且建立了一些小王国。罗马人和日耳曼民族后来在欧洲大陆征服了盖尔人,但却没有征服爱尔兰地区,使盖尔文化在这里得以保存。虽然在这个时期舞蹈还不盛行,但艺术品被保存了下来,且影响了爱尔兰舞蹈的服装及风格。 历史记载,英国在1170年时攻占了爱尔兰,并且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持续禁止爱尔兰的文化。但在十五世纪中期的爱尔兰,有许多种类的舞蹈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它充满特色,并以快速的节拍以及侧面行进的舞步风行整个爱尔兰,爱尔兰的音乐也有相当多的作品产生。英国到了此时仍旧禁止爱尔兰的文化,例如:他们禁用笛子并且逮捕吹笛子的人。却愈禁愈使其充满神奇的诱惑力,甚至,伊丽莎白女王也曾多次说过“非常地喜爱”爱尔兰的曲调和乡村舞蹈。 爱尔兰与英国的权力之争持续到了16世纪。这个严厉的压迫时期持续了超过100年,这就是爱尔兰的踢踏舞教学为什么一开始是秘密进行的。即使舞蹈的风气到了17世纪还是很风行,通常是在假日、婚礼、受洗或是守灵的时候才会跳舞。此时爱尔兰舞蹈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形态与风格,为爱尔兰踢踏舞扎下稳固的基础。 舞蹈服装 服装的颜色多半是绿色、白色或橘黄色,舞者们避免使用到红色,因为红色与英国协会有关。到了现代,所有的颜色都会被使用到。男舞者的服装颜色通常较柔和。舞蹈的'服装款式到了近代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在18世纪,舞蹈老师戴着帽子、穿着燕尾服、及膝马裤、白色长袜、以及黑色镶有银色扣子的鞋子。在1893年,爱尔兰文化复兴之后,爱尔兰传统服装也开始被采用。到了今日,男舞者不是穿马裤就是穿长裤。 在18世纪,女舞者多半是穿著普通的粗布洋装或是她们星期日上教堂所穿著的洋装,用丝带绑成花朵或十字架装饰而成。1893年之后,典型的舞蹈服装是附有头巾的斗篷(hooked cloak),内穿一件白色有腰带的洋装。另一种代替斗篷的选择是披肩。到了1930年代,斗篷已渐渐少用,而披肩也慢慢演变成穿在黑色服装外的披肩。这种现代的披肩是三角形的,用胸针或别针将披肩与表演所穿的套装固定住。直到1980年代,舞者的腰间通常会绑上垂到腰带的细绳,绳子的尾端是流苏。舞者们通常也会穿上外套或背心。 在19世纪初期,镶边这种技巧在服装上是比较少见的。后来慢慢地增加了使用的程度,连其复杂性也增加了。设计师们由爱尔兰祖先的起源引发灵感,包括了爱尔兰石制十字架以及圣餐杯等,都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服装上的图案是连续的,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以及人类的永恒。设计师们则设计较现代的图案。另一个较现代的创新则是将银线与金线使用在镶边的缝制上。每个舞蹈学校都有不同的表演服装。孩子们通常有一件甚至更多的衣服,看他们表演的水准而定。很多学校为初学者准备了一套,而中等程度的则另有一套。至于学舞不到五年的成年舞者也有另外的服装,通常是裙子以及衬衫或外套,而不是洋装。 当舞者们在竞赛中到达某种程度之后,他们可能会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服装。舞者的服装通常是在爱尔兰或是英国缝制的,质料为天鹅绒和丝质衬里,镶有彩色的花边。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服装代表舞者在爱尔兰踢踏舞上已经有高超的技巧。舞者通常穿着代表着他自己的独特舞服参加独舞的比赛(individual/solo competitions);而在团体的比赛(team competitions/figure dancing)中,舞者们穿着学校的标准服装,代表他们的程度。 踢踏舞舞鞋 在舞鞋方面,有些早期的文献记载,叙述舞者们是赤脚的。软鞋是到了1924年,女孩跳利尔舞(reels)、捷格舞(jigs)、滑步捷格舞(slip jigs)时才开始使用的。不久,男性舞者也开始使用软鞋,但到了1970年代又舍弃。硬鞋在款式上及技术上已经慢慢发展成熟。舞者采用玻璃纤维趾端和后鞋跟中空的舞鞋。这种材质上的改变让舞者能够将扣环钉在鞋跟上,并发出较大的声音,以制造像鼓一样的节奏,让每个观众都可以听见他们的旋律。这个改变也影响了许多舞蹈所强调的重点与内容(在之前,舞者会在鞋子底部与趾端中间放入硬币以增加音效)。 ;

西藏踢踏舞介绍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藏族舞蹈历史介绍 1、“果谐”(圆圈歌舞)的舞蹈历史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 2、堆谐(城镇踢踏舞)的舞蹈历史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x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 3、“果桌”——锅庄舞的舞蹈历史 “果卓”——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历史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西藏得以兴起的经过。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西藏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西藏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深入人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西藏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西藏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种也同样流传在青海广大的藏区。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青海藏族舞蹈作为舞台表演的民间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广大藏区,人们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藏族民间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表演过程中那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那松胯、弓腰、曲背等常见的基本动作,以及在高潮时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骑令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它与高原生存环境中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颤、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它具有劳动生活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语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这些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二)藏族民舞的表演风格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此外,气息的运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呼吸方法协调一致,最终达到艺术之升华。藏族民间舞蹈表现感情之奔放、含蓄、热情、沉着,以及节奏之明快、缓慢,都是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藏传佛教在祭祀礼仪中,采用头戴各种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间舞蹈成份而编排的程式性舞段,成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的宗教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青海地区又称作“跳欠”。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青海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塔尔寺、隆务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 随着唢呐、法号、螺号、鼓钹等奏出的洪亮而庄严的乐曲。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紧接着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观众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藏族民间舞太守旧,没有突破人旧模式了,许多已经加以改进的具有所谓“现代意识”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我们的确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脱离了现代的审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强其时代感,保持其新鲜活力。那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过分强调“原生态”会不会太过于保守,反而阻碍了它的发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会说了:但你能说《酥油飘香》它不“原生态”吗?是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生态”并非将最原始的东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间的原生态舞蹈,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总之,藏族传统民舞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因而,藏族传统民舞犹如雪山深处一朵鲜为人知的圣洁高雅的雪莲花。民间舞蹈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刚健的性格特征,内容极其丰富。因此,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藏族传统民舞,使之发扬广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踢踏舞培训介绍(踢踏舞介绍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相关推荐

更多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