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草原在哪里

257人浏览 2025-08-29 14:21:02

7个回答

  • 夕沉
    夕沉
    最佳回答
    1、动作韵律: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2、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3、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拓展资料:蒙古族人擅长唱歌和跳舞。蒙古族传统舞蹈有“安岱舞”、“碗舞”、“筷子舞”、“斗牛虎舞”、“摔跤舞”等。蒙古族的太平鼓舞、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高超的舞蹈。这些舞蹈有许多非常复杂的姿势,如站立姿势、坐姿、足部姿势、跳跃姿势、转身姿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要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变化必须清脆利落,民间舞蹈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舞步,如八字步、擦步、拖步等。舞蹈的舞蹈,跳舞的方法熟练运动一些,之前的那个男人,但现在更多的女性,女性的运动平稳,身体展开,这些步骤的混合着熟练的动作,“腰”和“自旋腰”的技巧动作,直接把观众带进最精彩的节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族舞
  • ratind
    ratind
    蒙古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风格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蒙古舞蹈类型:1. 勃朗格舞(Boleangge Dance):勃朗格舞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它以强烈的节奏、热情洋溢的舞姿和蒙古族传统音乐为特征,通常由男性表演。勃朗格舞充满力量和阳刚之美,展示了蒙古族勇敢、自豪和豪放的精神。2. 骑马舞(Horseback Dance):骑马舞是一种模仿蒙古族游牧民族骑马生活的舞蹈。舞者们穿着传统服装,表演骑马、射箭、狩猎等动作,配合骑马的节奏,展示蒙古族独特的骑马文化和生活方式。3. 转圈舞(Circle Dance):转圈舞是蒙古族民间婚庆和节日活动中常见的舞蹈形式。舞者手拉手组成圈子,围绕中央的乐器演奏者或歌手旋转,舞姿优美流畅。转圈舞代表了人们团结友爱、欢聚一堂的精神,也是表达祈求和祝福的方式。4. 式神舞(Shaman Dance):式神舞是蒙古族独特的宗教舞蹈形式,由巫师(又称“萨满”)扮演舞者。式神舞通常用于祭祀、驱邪和祈福仪式,舞者在舞蹈中模仿神灵和动物的形态,以传递神秘力量和实现心灵连接。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蒙古舞蹈类型,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特色的舞蹈,如剪纸舞、牧民舞、剑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不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观念,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 萧瑟秋雨
    萧瑟秋雨
    蒙古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总称,包括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蒙古舞蹈:1. 蒙古传统舞蹈:如《套马杆舞》、《鞭子舞》、《大拂尘舞》等,这些舞蹈通常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2. 国际标准舞:蒙古国也有国际标准舞的表演,如华尔兹、探戈、恰恰等,这些舞蹈具有欧洲舞蹈的特点,融合了西方的舞蹈元素。3. 小苏赫巴托尔舞:这是蒙古国非常著名的舞蹈,源于苏联时期的短篇舞剧《小苏赫巴托尔》,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蒙古牧民的爱情和牺牲故事。4. 蒙古舞剧:蒙古舞剧是蒙古舞蹈与舞台剧的结合,通过舞蹈、音乐、歌唱和戏剧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伊凡雷帝》、《迪尔基·切特穆绰》等是蒙古舞剧的代表作品。5. 戏曲舞蹈:蒙古族也有自己的传统戏曲形式,如蒙古族的滚回舞、板场舞等。蒙古族还保留着许多地区性的舞蹈形式,如内蒙古的哈达旺舞、额济纳旗的草原旋舞、阿拉善的刀马旦、西藏的卧虎藏舞等等。这些舞蹈风格各异,表达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 李鲤
    李鲤
    蒙古族因族内地区差异导致民间舞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种,蒙古族舞蹈有:1、自娱性民间舞蹈《安代》;2、宗教性舞蹈《萨满舞蹈》《查玛》;3、表演性民间舞蹈《筷子舞蹈》《蛊碗舞蹈》《好德钦》等舞蹈。这些舞蹈表演形式虽然不多,但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及其深邃的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内涵。
  • 颜曦
    颜曦
    如下:1、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2、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3、硬腕双手同时提压腕、双手交替提压腕。4、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5、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二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 沈绛墨
    沈绛墨
    一、安代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地中间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陛的。二、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节日庆典、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及人数-限, 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裁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三、顶碗舞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在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两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顺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四、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问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罔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布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 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潇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地位一场而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五、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州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蛊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亦左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击蛊,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蛊伸向那一侧,哪一侧的耳朵随身探过去听蛊声:绕圆动作——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一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在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也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浑,刚柔桐济。六、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称跳民间舞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冶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土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佚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问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按内容分,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及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间舞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两种,带道具的有顶碗的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的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思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放德勒恩贝尹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 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双膝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由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二人、三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随意可干变万化。七、角斗流传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牛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肴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势(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是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一百八十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做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八、圈舞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由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犷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舞者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等动作,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丽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柔和抒情,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体现了民风的淳朴,感情热烈豪放。
  • 君君
    君君
    1、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2、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3、硬腕双手同时提压腕、双手交替提压腕。4、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5、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6、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在蒙古舞风格中,体现动态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的提压等开始练习。扩展资料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动作韵律特点: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