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空军部队赴台岛周边训练
导读:东部战区空军多支部队的训练画面在网络引发关注——歼-10战机编队带着呼啸声掠过台岛周边海空域,机翼尖端的涡流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轰-6K轰炸机则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与“假想敌”展开博弈
东部战区空军多支部队的训练画面在网络引发关注——歼-10战机编队带着呼啸声掠过台岛周边海空域,机翼尖端的涡流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轰-6K轰炸机则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与“假想敌”展开博弈,机身下的海面被尾流搅起层层白浪。这场“贴着实战打”的训练,每一个细节都透着“来之能战”的底气。
训练的“实战味”从起飞前就拉满了:飞行员拿到的任务指令里没有“预设脚本”,只有“敌情通报”——“目标空域有电磁干扰”“前方发现‘敌’战机拦截”,所有情况都要靠机组自主判断、快速反应。歼-10编队飞行员说,这次要在5分钟内完成“突破封锁、锁定目标、模拟攻击”全流程,“每一步都精准到秒,慢一点就可能‘被击落’”;轰-6K则侧重“精准打击”,哪怕目标是海面上移动的小亮点,也要在电磁干扰下保持瞄准稳定,“误差不能超几米”。
为什么选在台岛周边训练?部队的回答直白坚定:“主权领土不容侵犯,我们的训练就是要让所有人明白——任何分裂行为,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和‘拳头’。”对网友来说,这不是“秀肌肉”,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有人留言“早上送孩子上学,想起战机飞过的画面,原来平安是有人在天上守着”;军事爱好者盯着细节分析“多机型协同、电磁对抗,都是针对现实威胁的准备”;还有人感慨“和平是训练出来的,不是求来的”。
画面外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努力”:地勤凌晨3点检查战机,把每颗螺丝拧紧;气象员盯着卫星云图算风的方向;指挥中心里屏幕跳动着数据,指挥员手指快速敲击应对突发情况。对这些军人来说,“守护”是每一次准确预判、每一次完美配合、每一次安全返航。
当战机轰鸣声远去,海面上的航迹慢慢平复,留在心里的是对“主权”更深刻的理解——它是战机掠过的天空,是军人脸上的汗水,是中国人安心生活的底气。就像网友说的:“以前觉得‘主权’抽象,现在才懂,它就是我们稳稳的幸福。”
这场训练,练的是本领,守的是初心,护的是山河——这,就是我们最坚实的“空中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