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救护车业务员在ICU走廊卷业务
导读:深夜11点的河南省人民医院ICU走廊,消毒水的凉意裹着家属们的低声啜泣,消防栓缝隙里塞着张皱巴巴的小卡片——“重症返乡、长途转院,配备呼吸机监护仪,15分钟到医院”。刚把卡片摘下
深夜11点的河南省人民医院ICU走廊,消毒水的凉意裹着家属们的低声啜泣,消防栓缝隙里塞着张皱巴巴的小卡片——“重症返乡、长途转院,配备呼吸机监护仪,15分钟到医院”。刚把卡片摘下来,穿藏青色外套的中年男人就凑过来:“哥,要转院不?我跟科室王主任熟,能帮你问病人情况。”
这不是里的情节,是记者蹲点多日看到的真实场景:ICU走廊成了“黑救护车业务员”的“战场”。他们守在病房门口、厕所窗台,把卡片塞遍每一个角落;只要家属多看一眼卡片,就会被立刻“锁定”——“我家车有豪华担架,能请省医的李大夫跟车”“你把病人名字告诉我,我帮你问主任能不能转”,话术一套接一套。
可这些“许诺”背后,是藏不住的猫腻。记者联系了一辆“豫R”牌照的救护车,5分钟后果然停在医院门口,可查车辆证件才发现:这车2010年登记在南阳方城一家民医院,而这家医院早因借贷纠纷被起诉,负责人被限制高消费,连联系电话都成了空号。业务员拍着胸脯说“我是车主,挂靠在顺某行公司”,可问他要运营证,却支支吾吾:“不用那玩意儿,没人查。”
更荒唐的是“医疗服务公司”的真面目。郑州一位民营医院负责人揭秘:这些打着“救援转运”旗号的公司,大多只拿了工商执照,根本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成立一家合法医院要上千万投资,得有符合标准的医疗场所、设备和医护人员;可注册个服务公司只要几万元,“挂靠辆旧救护车,印点卡片就开张”。他们嘴里的“正规医生”,不过是私下联系的公立医院大夫,甚至要求“别拍照”“别留证据”。
最让人心寒的是家属的遭遇。2022年,刘先生的妻子在郑大一附院心脏骤停,想拉回老家周口。谈好2000块的救护车,刚出医院门就被拦下来:“得加5000车费,再买3500的寿衣,不然把人推下车送太平间。”刘先生急得直哭,只好掏了8500块,到家后又被要了200块“下车费”——那些“业务员”的“规则”,比寒冬的风还刺骨。
好在这场“灰色游戏”要画句号了。11月3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发通知:只有医疗机构能运营救护车,还要给救护车喷二维码(扫码能看所属单位和投诉电话),建全国动态数据库实时跟踪。郑州市卫健委也明确:“没有下设医疗机构的服务公司,都是打击对象。”现在河南有了“豫健非急救转运平台”,市民能在上面约正规车,不用再被“卡片业务员”坑。
其实最该提醒的,是家属们别信“熟人关系”“快速响应”的诱惑——ICU门口的每一张卡片,都藏着没说破的风险:没有资质的车辆、私下联系的医生、坐地起价的套路。关乎生命的事,容不得半点“灰色”——找正规平台、查车辆资质,才是对亲人最稳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