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起源于哪里发展于哪里盛行于哪里

255人浏览 2025-09-02 00:33:45

7个回答

  • 沅沅
    沅沅
    最佳回答

    芭蕾舞最早开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义大利宫廷,此时的宫廷舞称为Balletti(芭蕾Ballet一字即根缘于此 ),直到义大利公主凯撒琳?麦德西 ( Catherine de Medici ) 嫁给法国亨利二世,才介绍义大利戏剧到法国,因她的影响,义大利音乐家与舞蹈家接踵而至到巴黎。1581年以宫廷芭蕾 ( Callet de Cout)为主,纵合音乐、舞蹈、剧本与舞台设计,为皇家娱乐中不可缺之纵合艺术。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3岁便开始习舞,是一位卓越的舞蹈家,为了 培养舞者及发展芭蕾舞艺术,于1661年设立了历史上第一间舞蹈学校,这所学校一 直流传至今,现在名为“法国国立音乐舞蹈学校”,属于巴黎歌剧院。 1832年浪漫派的芭蕾舞家为了使女舞者的舞姿更完美,创新了由玛丽.塔格里 尼(Marie Taglioni)用脚尖站立的技术。 1847年,年轻的法国编舞家佩提巴(Marius Patipa)被邀请到俄国担任舞者及编舞,佩提巴与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及编舞家伊凡诺夫,共同创作了天鹅湖、胡桃钳、 睡美人等不朽芭蕾舞剧,此为俄国芭蕾舞的黄金时代。 出生俄国帝国剧院的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ahine)是美国发展芭蕾不可或 缺的编舞家,1933年筹设美国芭蕾学校,1948年成立了纽约市立芭蕾舞团,为该团编作了无数经典创作,很多舞码至今仍由世界各国芭蕾舞团演出中。芭蕾源自宫廷贵族舞宴,裙长由垂地长礼服到膝下与脚踝间长度的浪漫派白色芭蕾舞衣至短到膝上数十公分的TUTU(由数层蕾丝或丝质做成`的芭蕾舞衣),而由巴兰钦编的舞作,在服饰上有其坚持的特色,简单舞衣与创新芭蕾舞步深受生性不喜受束缚、爱好自由的美国人喜爱。

  • 哇仔
    哇仔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并在法国得到发展和盛行。

    芭蕾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意大利宫廷中,有一种叫做“花式舞蹈”的舞蹈形式,其中包括了一些现代芭蕾舞的元素,如优雅的身体姿势和脚尖着地的动作。这些舞蹈形式开始在意大利的宫廷中流行起来。直到17世纪,芭蕾舞才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

    在17世纪的法国,芭蕾舞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舞非常热衷,并为其建立了专门的舞蹈学院,以培养专业的芭蕾舞者。这个舞蹈学院后来演变成了现代芭蕾舞学院,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芭蕾舞学校。在法国的宫廷和贵族圈子中,芭蕾舞开始成为一种优雅和高雅的艺术表演形式,并且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蕾舞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在19世纪的俄罗斯,芭蕾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俄罗斯的芭蕾舞学校和剧院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芭蕾舞的中心之一。著名的芭蕾舞剧作品,如《天鹅湖》和《胡桃夹子》,也是在俄罗斯创作和首演的。俄罗斯芭蕾舞以其优美、高难度的技巧和令人惊叹的舞蹈表演而闻名于世。

    芭蕾舞的发展和盛行并不局限于意大利、法国和俄罗斯。芭蕾舞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舞蹈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专业的芭蕾舞学校和剧院。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芭蕾舞团体和风格,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芭蕾舞作品。

  • xizuquan
    xizuquan

    芭蕾舞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并在法国得到了发展和盛行。

    芭蕾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意大利的宫廷舞蹈师们开始创造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结合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舞蹈元素,以及意大利的歌剧和戏剧传统。这些舞蹈师们通过优雅的动作和姿势,以及卓越的技巧,展示出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蕾舞开始在法国得到了发展和推广。在法国,芭蕾舞逐渐成为宫廷和贵族社交活动的一部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舞蹈技巧和风格。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芭蕾舞开始在宫廷舞会和歌剧舞台上表演,并受到了贵族和上层社会的热情欢迎。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在1661年成立了皇家舞蹈学院(今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院),为芭蕾舞提供了专业化的培训和支持。在他的支持下,芭蕾舞开始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在法国各大歌剧院中得到了广泛的演出。

    到了19世纪,芭蕾舞在法国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法国的舞蹈大师马雷奥·彭巴尔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芭蕾舞剧,如《湖畔仙女》和《睡美人》。这些作品不仅在法国盛行,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国的舞蹈家和舞蹈学家们还为芭蕾舞的技巧和形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其成为了一门高度专业化和技术要求极高的舞蹈艺术。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而在法国得到了发展和盛行。法国的贵族和上层社会对芭蕾舞的热情支持和推广,使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在法国和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 邢小二
    邢小二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芭蕾音乐 芭蕾的起源可回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每逢各种节日,宫廷中常有持续5、6小时的盛

    宴,宴会中插有一系列演出,包括音乐、诗歌、哑剧及舞蹈。一般认为,1489年在意大利托尔托纳庆祝米兰公爵婚礼的宴会上所演出的音乐舞蹈《金羊毛的故事》,可算是芭蕾的雏型。当时的舞蹈主要是宫廷舞蹈,使用的音乐不详。

    16世纪时,这种娱乐样式由意大利传到法国。1581年在法国演出了《王后的喜剧芭蕾》是芭蕾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其脚本及音乐至今仍存。音乐中还包括歌曲,为“宫廷芭蕾”之始。在17世纪中叶以前,宫廷芭蕾相当盛行,已有专人作曲,但乐谱流传至今的很少。

    17世纪中叶,法国在路易十四的提倡下芭蕾盛行,1661年建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院长J.-B.吕利是作曲家兼舞蹈家,他写了20多部新芭蕾音乐。1664年,吕利与莫里哀共同创立了“喜剧芭蕾”的样式。1669年法国又建立了皇家音乐研究院,促进了芭蕾音乐的专业化。后来,它与皇家舞蹈研究院合并组成巴黎歌剧院,芭蕾成为正式的剧场艺术。1673年吕利转向歌剧写作,将芭蕾引入歌剧之中,由此形成了歌剧(尤其是大歌剧)中必须插入芭蕾的惯例。J.-P.拉莫曾创设一种“歌唱芭蕾”,将戏剧加以简化,以强调舞蹈。

    18世纪以后,芭蕾逐步与歌唱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但歌剧中的芭蕾仍存在),并流传到欧洲各国,当时所用的音乐流传至今的不多。古典作曲家如C.W.格鲁克、W.A.莫扎特、L.van贝多芬均曾写过芭蕾音乐,尤以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更为著名。

    上述这个阶段通称为古典芭蕾时期。芭蕾音乐的样式大致已经定型,约可分成 3种类型,即:①古典舞曲,用于烘托气氛的群舞;也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独舞、双人舞等。②由民间舞曲发展而成的性格舞曲,如西班牙舞曲、马祖卡舞曲等。③伴奏哑剧性表演所用的各种音乐及场景音乐。还要加上序曲或前奏曲、幕间曲、终曲等。

    19世纪初进入浪漫芭蕾的时期。芭蕾的题材逐步转向浪漫主义,在欧洲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女子舞蹈在芭蕾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古典芭蕾中以男演员为主),并出现了一批名演员。足尖舞也变为主要的芭蕾技巧。较重要的浪漫芭蕾音乐有法国的A.亚当的《吉赛尔》,L.德利布的《葛蓓莉亚》与《希尔薇亚》等。另外也出现了由器乐曲改编而成的芭蕾,如根据F.F.肖邦的 7首钢琴曲编成的《仙女们》,C.M.von韦伯的钢琴曲《邀舞》1841年被插在他的歌剧《魔弹射手》中作为芭蕾音乐,1911年又被改编为舞剧《玫瑰幽灵》。П.И.柴科夫斯基对提高芭蕾音乐的艺术性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所作的 3部舞剧音乐《睡美人》、《胡桃夹

    子》和《天鹅湖》将交响音乐的特征,特别是主题发展变化的手法引入到芭蕾音乐中,使音乐成为芭蕾舞的“灵魂”。自此以后,音乐就在芭蕾中起了主导作用。 《和平鸽》编剧:欧阳予倩,(1889——1962)编导:戴爱莲、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彦、刘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1950——1952),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舞团),女主角:戴爱莲饰和平鸽;男主角:丁宁饰工人;主要配角:赵恽歌饰战争贩子。

    这部舞剧的创作题旨萌发于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的发布——为表达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的信念而作。戴爱莲扮演的“和平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和平使者,她飞到哪里就给人民带去福音,但遭到战争贩子的残害,最后在工人的救助下飞到了北京,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建国初期著名戏剧家、舞蹈家、音乐家、舞台美术设计家通里合作推出的这部大型舞剧,不仅在当时堪称文艺演出的盛事,而且对中国舞剧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此后,中央实验歌剧院(1952年成立,1963年以此为基础,分别建成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曾陆续创作演出了3部小型舞剧《盗仙草》、《碧莲池畔》、《刘海戏金蟾》,它们大都根据民间传说和戏曲剧目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对源于戏曲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改造。这几部小型舞剧的实践,孕育着大型舞剧的诞生。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1978年后,改制为大学——即今日的北京舞蹈学院),先后有多位苏联芭蕾舞蹈专家应邀来中国工作,其中维·伊·查普林(W·Y·CHOPLIN)、彼·安·古谢夫(P·A·GUSEV)都是资深而成就卓著的芭蕾编导艺术家,他们在北京舞蹈学校编导训练班先后执教,比较系统地传授了俄罗斯学派的戏剧性芭蕾舞剧编舞法,新中国第一代优秀的舞剧编导几乎都得益于此类培训班。

    首演于1957的《宝莲灯》,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它是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编导班的进修生在查普林与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指导下的毕业实习作品。编导:李仲林(1933——)、黄伯寿(1931——)作曲:张肖虎,首演者: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女主角:赵青饰三圣母;男主角:傅兆先饰刘彦昌;刘德康饰沉香;主要男配角;孙天录饰二郎神;陈华饰哮天犬;方伯年饰霹雳大仙。

    它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劈山救母》: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仙女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一见锺情,却受到其兄二郎神的粗暴阻拦。三圣母借用“宝莲灯”的神力,击败二郎神,与刘彦昌结为夫妻生得一子——沉香。哮天犬受二郎神的指使将“宝莲灯”盗走并捉拿三圣母,将她压在华山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所救,练就武艺后,劈开华山救出母亲,一家人终得团圆。

    《宝莲灯》依循舞剧的规律将原来的故事结构成:“定情下凡”、“沉香百日”、“深山练武”、“父子相会”、“斗龙得斧”、“劈山救母”等6场,紧扣三圣母反抗封建势力,向往纯真爱情和人间自由生活的主题,充分调动了舞蹈手段,塑造了6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三圣母的长绸,刘彦昌的水袖,沉香的剑,霹雳大仙的拂尘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艺……均是在戏曲舞蹈基础上的发展创造,很富于表现力。而“沉香百日”一场所展现的扇子、手绢、“莲湘”(一种带响的花棍)、“大头舞”(假面)……则以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舞很好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

    《宝莲灯》对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在国内外舞坛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59年它被拍摄成彩色艺术影片,受到广泛好评。这部作品获“20世纪经典提名”。

    1959年首演的《鱼美人》是李承祥(1931——)、王世琦(1932——)、栗承廉(1931——1993)等北京舞蹈学校第二届编导训练班的全体学员,在总导演古谢夫指导下的集体创作。作曲:吴祖强、杜鸣心,首演者:北京舞蹈学院,女主角:陈爱连(A)陈泽美(B)饰鱼美人;王赓尧(A)、孙正廷(B)饰猎人;主要配角:陈铭琦饰山妖。

    这部舞剧虚构了一个情节比较简单却易于发挥舞蹈性的故事:美丽善良的鱼美人爱上了勤劳勇敢的猎人,山妖嫉恨他们的美好爱情,在俩人举行婚礼时,施魔法将猎人沉入海底,夺走了鱼美人。猎人识破、拒绝了各种诱惑,鱼美人对爱情坚贞不屈,最后他们在人参老人的帮助下,战胜了山妖,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加编导训练班的学员们,大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舞蹈人才,古谢夫充分发挥学员各自的特长,实行分段创作——汇萃精华,使这部舞剧绚丽多彩,有较高的观赏性。其中:鱼美人与猎人、山妖的双人舞,“海底世界”中的“珊瑚”、“水草”、“珍珠”舞以及诱惑猎人的“蛇舞”……都相当精致——可独立演出。编舞技法的显著进步说明了中国舞剧编导在不断走向成熟。它是中国舞剧探索“洋为中用”的一次成功实践。

    《鱼美人》的“首演版”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同于1959年首演的《小刀会》与《鱼美人》风格迥异。编导:张拓(1924——)、白水(1929——1993)李仲林、舒巧(1932——)、李群(1934——);作曲:商易;首演者;上海歌剧舞剧院,女主角:舒巧饰周秀英;男主角:陈健民饰刘丽川;叶英章饰潘启祥;主要配角:李仲林饰清朝道台吴健彰。

    这部作品是上海歌剧舞剧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此后,上海一直是中国舞剧发展的主要阵地。

    1979年首演的《丝路花雨》轰动全国。它是新时期舞剧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部舞剧是以赵之洵(1934——)、刘少雄(1933——)为首的庞大舞剧编导群体合力创作而成。作曲:韩中才等;首演者:甘肃省歌舞团(后改为甘肃歌舞剧院,即今日之敦煌艺术剧院),女主角:贺燕云(A)、傅春英(B)饰英娘;男主角:仲明华饰神笔张;李为民饰伊努斯;主要男配角:张稷饰强人窦虎;贾世铭饰市曹。

    《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以蔚为壮观的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编织了一曲古丝绸之路上的友谊之歌。

    《边城》(编导:谢晓咏[1957——]、王端仪[1946——]、王小元[1955——];作曲:杨天解;主要演员:王霞饰翠翠;柳岳波饰傩宋;陶孝发饰天保;何维饰爷爷)获第5届文华大奖。

  • 汰妃餹
    汰妃餹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

    扩展资料

    舞蹈可以让人身材曲线变得更美,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也更紧实。是纾解情绪的好方法。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增强体质,性格变得开朗,身体变得柔软,全面刺激肌肉。舞蹈对肌肉的刺激则是全面性、综合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胸、腿、髋等部位。

    比如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这些地方是平日健身不大容易活动到的地方。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使练习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达到减肥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蹈

  • 季胺碱
    季胺碱

    歌剧起源

    起源一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起源二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起源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起源四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起源五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到法国谋生,但亨德尔最终落脚英伦。

  • 兔子精
    兔子精

    中国芭蕾最缺的是原创,几年才有一部问世,排练一部新作起码800万元,还未必有市场,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有市场效益的作品少之又少,所以各团都喜欢演经典,即使经典也必须是人们熟知的作品,稍微生疏一些的都卖不出票。“缺少原创还在于编导人才奇缺,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在欧美的芭蕾演出中,现代芭蕾的比重很大,而在我国,现代芭蕾的表演、编导就更稀缺了,也没多少市场,至今尚未发展起来。”肖苏华说。现代芭蕾在中国没市场,也缺人才,但2008年北京还是成立了一家当代芭蕾舞团。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主要是项目拨款,而演出市场基本在国外,每次出国巡演还能赚钱。“我们属于‘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那种,只能着眼于未来了。”。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