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广告泄露国家秘密
导读:“推窗看军舰的一线海景房,你想住吗?”“毗邻某重点单位,区位优势绝无仅有!”——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广告宣传词,最近却成了国家安全机关的“重点关注对象”。不少商家为了抢
“推窗看军舰的一线海景房,你想住吗?”“毗邻某重点单位,区位优势绝无仅有!”——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广告宣传词,最近却成了国家安全机关的“重点关注对象”。不少商家为了抢流量、提销量,把军港、敏感单位当成了“营销道具”,而这种“博眼球”的操作,已经悄悄踩穿了国家安全的底线。
从“卖点”到“风险点”:那些藏在广告里的“国家安全漏洞”“一线海景”本来是酒店、民宿的热门宣传点,但有些商家却把“能看军港”当成了“加分项”——在某平台上,有酒店隐晦地标注“部分房间可近距离观察军舰动态”,甚至配上台风天军舰停靠的照片;更有开发商为了凸显楼盘“区位优势”,用无人机航拍周边敏感单位的园区布局,把这些画面剪进宣传视频里,美其名曰“配套升级”。
可这些商家没算明白一笔账:当你把军港的位置、敏感单位的布局“广而告之”时,等于给别有用心的人递了份“情报清单”。国家安全部近期查处的多起案件里,就有境外势力通过这类广告锁定敏感目标的案例——你以为是“吸引客户”的小把戏,实则成了危害国家安全的“帮凶”。
不是“小事”是“红线”:商业广告里的国家安全课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提了一嘴‘看军舰’吗?至于上纲上线到国家安全?”还真至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的义务——商家的广告行为,从来不是“私人的营销选择”,而是要守好“国家安全的门”。
就像国家安全机关提示的那样:“敏感单位不是广告背景板,军港更不是‘网红打卡点’。”那些为了流量把“能看军舰”当卖点的商家,本质上是把“国家安全”当成了“流量筹码”,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比如依据《反间谍法》处罚),更会让整个社会为其“无知”买单。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我们该怎么守好安全线?其实,这种“广告泄密”离我们并不远——刷短视频时看到“楼盘临近某涉密单位”的宣传,朋友圈里有人晒“军港边的海景房”,甚至小区群里转发的“能看军舰的民宿推荐”,都可能藏着风险。
对商家来说,与其靠“踩红线”博眼球,不如回归商业本质:酒店拼服务、楼盘拼品质,才是长久之计;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是碰到这类“敏感广告”,别当“看客”——打12339举报电话、登录国家安全部(www.12339.gov.cn),或者直接联系当地国家安全机关,你的一次举报,就是在给国家安全“加把锁”。
说到底,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它藏在每一句不能乱讲的广告里,藏在每一次对“敏感信息”的警惕中。毕竟,没有“安全”做底色,再“吸睛”的广告,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而这,是所有商家、所有普通人都该懂的“底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