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DIY服装200元做出大牌同款

编辑:马箫 浏览: 185

导读:最近刷微博,#自己做衣服有多香#的话题挂了三天热榜,点进去全是年轻人的“手作成果展”:有人举着刚缝好的牛仔外套,布料是从朝天门布料市场淘的“尾单布”,才花30块;有人晒出给妈

最近刷微博,#自己做衣服有多香#的话题挂了三天热榜,点进去全是年轻人的“手作成果展”:有人举着刚缝好的牛仔外套,布料是从朝天门布料市场淘的“尾单布”,才花30块;有人晒出给妈妈做的棉麻衬衫,“我妈说比商场买的还合身,逢人就扯着衣角说‘我女儿做的’”;最火的那条视频里,一个姑娘举着浅蓝连衣裙晃了晃,“商场标1200,我买布加辅料才花180”,评论区瞬间炸出几百条“求带逛布料市场”的留言。

原本以为这只是“省钱党”的小把戏,直到和几个年轻人聊过才发现,他们蹲在布料堆里穿针引线的样子,藏着比“省几百块”更热的心思。

文章插图

33岁的Crystal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儿,最早碰针线是为了改孩子的旧衣服——“儿子去年的外套短了两寸,我从衣柜翻出块压箱底的格子布,沿着下摆接了一截,结果他穿去幼儿园,老师追着问‘在哪买的这么好看’”。这一“改”就上了瘾,现在她每周六雷打不动去朝天门淘布,“上周做了条真丝连衣裙,布料120块,拉链10块,线5块,总共135,商场里类似款要1100”。她把每笔账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末了补一句:“不是抠,是觉得把钱花在‘看得见的地方’,比买个印着logo的标签划算。”

28岁的汪更“偏门”,从小跟着外婆翻旧旗袍,现在专做传统服饰——“上次做了件宋制抹胸裙,布料是网上买的提花绸,才80块,我在领口加了圈珍珠边,穿去汉服活动,好几个人追着要链接”。她摸了摸袖口的针脚说,自己做衣服不是为了省钱,“是不想穿和别人撞款的‘网红款’——手缝的衣服有‘我’的痕迹,比如我腰细,就把收腰的位置往上挪了两厘米;我喜欢露脚踝,就把裙长剪短了五厘米,这些都是机器做不到的”。

文章插图

最让我意外的是程序员小袁,戴黑框眼镜,说话慢腾腾的,“写代码写得脑子发涨时,坐在缝纫机前踩半小时,比喝冰可乐还解压”。他把缝纫当成“线下版调试代码”:“量体要精确到毫米,像定义变量;裁剪不能偏半分,错了就得‘删库重写’;缝的时候要盯着针脚,不然线歪了就得拆了重来”。上周他给女朋友做了件针织衫,左胸口缝了个极小的字母缩写,“她穿去公司,同事问‘是不是定制的’,我说是我做的,她眼睛亮得像星星”。

这股热流也烧到了线下。南滨路那家“慢缝自习室”的陈姐说,最近来学做衣服的年轻人占了八成:“女生大多抱着‘做件独一无二的裙子’来,缝到一半会举着布料拍张照发朋友圈;男生虽然只占5%,但目标特别明确——要么是学技术准备开工作室,要么是想给另一半做件‘专属礼物’”。上周末她教一个95后男生缝衬衫,“他说女朋友生日要到了,想做件印着她名字缩写的衬衫,缝到领口时手都在抖,怕缝歪了毁了心意”。

文章插图

做了20年裁缝的王师傅在解放碑开了间小店,看着年轻人涌进来学踩缝纫机,他笑着摇头:“以前觉得这行要没落了,现在才明白,手艺从来没老,是年轻人重新把它捡起来了”。他给年轻人上课时常说:“机器做的衣服是‘标准化’,手做的衣服是‘私人化’——你想把腰收得紧点,想把袖口做得宽点,想在口袋里缝个小秘密,机器做不到,但你自己能做到。”

那天和小袁告别时,他举着个旧T恤改的帆布包晃了晃——包面上用黑线缝了个歪歪扭扭的猫爪印,“这是我家猫的爪印,上次它跳上桌子踩了我一身毛,我就把爪印缝在包上了”。阳光照在包面上,针脚虽然有点歪,但每一道都闪着光。原来年轻人做衣服,做的从来不是“衣服”本身——是把“我喜欢”“我适合”“我亲手做的”,一针一线缝进了生活里。

文章插图

不是跟着潮流买“爆款”,不是为了省钱凑“便宜货”,是“我想把生活过成自己的样子”。就像Crystal说的:“缝完一件衣服,看着它挂在衣柜里,会觉得‘哦,原来我能把日子过成我想要的模样’。”

那些歪歪扭扭的针脚里,藏着的是年轻人最热的生活态度——不是“将就”,是“讲究”;不是“跟着别人走”,是“把自己放进生活里”。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