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笃行启新程

编辑:锦路 浏览: 147

导读:10月28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公布,这份标注中国未来五年航向的文件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对普通中国

10月28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公布,这份标注中国未来五年航向的文件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这可能是接下来“工资涨一点”“看病近一点”“天空蓝一点”的具体期待;对中国发展而言,这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关键破局点。

很多人记得,10年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那时起,这五个词就像一把“标尺”,衡量着每一项政策的方向:搞产业不能只算“GDP账”,还要算“环境账”;促发展不能只看“大城市”,还要带“小乡村”;做决策不能只盯“眼前利”,还要想“长远益”。而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理念的内涵更实了——2021年,明确要求“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直白点说就是:做任何事,先想“是不是为了老百姓”,再想“能不能解决真问题”,还要防“有没有潜在风险”。

在重庆当记者时,我见过太多“新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以前江津的传统造纸厂,废水把河沟染成黑色,现在改成了“环保造纸+生物质发电”的循环产业园,废水能养鱼,烟囱不冒黑烟;以前黔江的农村,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现在靠着“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村里种起了高山蓝莓,办起了民宿,年轻人开始“返乡当老板”;以前重庆经开区的企业,只做“来料加工”,现在搞起了“芯屏器核”(芯片、显示屏、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产品能卖往全球50多个国家。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正是“创新当动力、协调补短板、绿色留后劲”的结果。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得有“新发展格局”这个“骨架”。就像打地基,要先把“家底子”筑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让14亿人的消费需求(比如买新能源汽车、逛特色商圈、学技能培训)变成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开门迎客”,用高水平对外开放(比如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把全球的好技术、好资源“引进来”,让国内循环更高效。比如重庆的“陆海新通道”,把东南亚的水果、欧洲的机械运进来,把重庆的汽车、电子元件运出去,既让老百姓吃到更便宜的榴莲,又让企业赚更多外汇。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说得好:“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经济新格局是中国在世界上重新定义自身的关键所在。”这句话戳中了本质——中国的发展从不是“跟着别人跑”,而是“走自己的路”:用“创新”破“卡脖子”,用“开放”连“全球网”,用“共享”聚“人心齐”。当“十五五”的大幕拉开,我们谈论的不是“数字目标”,而是“人的故事”:是实验室里熬了三夜的科研人员,终于突破了“半导体光刻胶”技术;是车间里拧了上千次螺丝的工人,造出了第一台“重庆造”智能机器人;是山村里种了十年地的农民,第一次拿到“蓝莓种植合作社”的分红。

有人问,“十五五”的“新”到底新在哪里?其实答案就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是孩子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是老人能享“社区里的好医疗”,是年轻人能找到“有奔头的好工作”。新发展理念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具体行动。当我们沿着这条道走下去,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必定能走得更稳、更远。

文章插图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