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送小鼠进入“太空家园”

编辑:林静 浏览: 43

导读:10月31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实验舱里,4只黑毛小鼠凑在透明箱角,尾巴轻轻晃着——它们刚从48只候选者中“突围”,即将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开启中国空间站史上第一次哺乳动

10月31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实验舱里,4只黑毛小鼠凑在透明箱角,尾巴轻轻晃着——它们刚从48只候选者中“突围”,即将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开启中国空间站史上第一次哺乳动物太空实验。

这可不是“抽盲盒”选出来的。为了挑出能扛住太空环境的“种子选手”,科学家们设了三道“关卡”:第一关拼“基因纯度”,只选C57BL/6品系——这是生命科学实验的“标准模板”,遗传基因几乎没差异,实验数据能“钉死”;第二关练“生存技能”,100只初选小鼠要过“前庭功能测试”(抗失重眩晕)、“密闭适应训练”(模拟太空舱狭小空间),淘汰一半;第三关是“环境考验”,48只从北京运到酒泉,在发射场住了一周“接地气”,直到今天才定了最终4只——两雌两雄,要在太空的“小鼠单元”里“同居”做实验。

别担心它们在天上“过不好”,科学家早把“太空日子”安排得比家里养猫还细:每天早7点亮灯、晚7点熄灯,跟地面生物钟同步,避免“倒时差”;鼠粮是硬邦邦的“定制款”,既管饱又能磨牙齿(小鼠一辈子都在长牙,不磨会疼),还不会掉渣搞脏舱室;更绝的是“定向风场”——把毛发、粪便都吹进收集盒,比吸尘器还管用。

为啥非选小鼠?答案藏在“基因里”:它们的基因组和人类相似度超90%,研究它们在失重、密闭环境下的行为变化(比如会不会焦虑、活动量减少),还有心脏、肌肉怎么“适应太空”,能直接帮我们搞清楚“空间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毕竟未来人类要长期驻留太空,得先摸清楚“身体会怎么变”。

其实空间站早有“小动物居民”:斑马鱼、果蝇都来过,但哺乳动物是头一回。这次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要做27项实验,这4只小鼠是“关键变量”——等它们回来,科学家会解剖分析器官变化,这些数据说不定能帮宇航员解决“太空肌肉萎缩”“骨密度流失”的问题,甚至给地面的糖尿病、老年痴呆研究提个醒。

你看,这4只小小的老鼠,其实是在替人类“探路”——要走向更远的宇宙,得先读懂生命在太空里的“生存密码”。而这场“小鼠太空之旅”,就是我们破解密码的第一步。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